天津中醫藥大學始建于1958年,原名天津中醫學院,1992年教育部(原國家教委)授權加掛中國傳統醫藥國際學院牌,2006年更名為天津中醫藥大學。2017年,學校列入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中藥學科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2018年,學校成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與天津市政府共建高校,即將成為教育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天津市政府三方共建高校。學校是教育部高等學校中醫學類專業、醫學人文素質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學校現有16個學院、1個學部、1個研究院所、3所直屬附屬醫院、4所非直屬附屬醫院、119個教學實習基地,招生專業24個,其中中藥學專業已通過教育部高等學校中藥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專業認證。目前,全日制在校學生13409人,其中本科生9339人。2018年,學校已正式搬遷到位于天津市靜海區團泊湖畔的新校址,校園面積2174畝,建筑面積48.3萬平方米。
學校擁有國家級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3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1個,教育部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及試點項目3個,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6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課1門,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5項,其中特等獎1項。
天津中醫藥大學設有6個學科門類,藥理學與毒理學進入ESI前1%,擁有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3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3個博士一級學科學位授權點,21個博士二級學科學位授權點,1個中醫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6個碩士一級學科學位授權點,35個碩士二級學科學位授權點,5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擁有中醫內科學和針灸推拿學2個國家級重點學科,23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9個天津市“十三五”重點學科,2個天津市一流學科,3個優勢特色學科群。
學校科學研究實力逐年提升,近五年科研經費累計到位3.6億元,獲得了一批標志性成果,“中成藥二次開發核心技術體系創研及其產業化”獲201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天津中醫藥大學擁有完整且體系化的科研平臺,現有科技部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中意中醫藥聯合實驗室、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省部共建現代中藥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教育部方劑學重點實驗室、教育部現代中藥發現與制劑技術工程研究中心等教學科研平臺32個。率先建成現代中藥協同創新中心,形成了人才聚集高地,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科技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
學校秉承“人才強校、質量興校”的師資隊伍建設理念,堅持師資人才是教學質量的源泉和根本,形成了以“院士-杰青-長江學者”為高峰、以“教育部創新團隊和科技部創新團隊”為高原的人才師資隊伍。全校(含一二附院)現有在編教職工3572人,具有高級職稱人員997人。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其中1人為兼聘),國醫大師2人,全國名中醫3人,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3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1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3人,全國優秀教師3人,全國模范教師1人,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獲得者7人。天津市“千人計劃”入選者9人,天津市青年拔尖人才3人,天津市授銜專家9人,天津市突貢專家2人,天津市“131創新型人才培養工程”一層次人選15人,天津市特聘教授10人,全國中醫藥高等學校教學名師2人,天津市教學名師11人,天津市青年科技優秀人才6人,天津市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天津市杰出津門學者1人。有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創新團隊3個,科技部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1個,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重點領域創新團隊2個,天津市人才發展特殊支持計劃高層次創新創業團隊1個,天津市創新人才推進計劃A類重點領域創新團隊1個,天津市“131”創新團隊2個 。
天津中醫藥大學以中醫藥國際教育為紐帶,一方面吸引國際學生來校學習,目前累計培養了學歷生1799人、非學歷生12529人;另一方面推動與境外教育機構的交流合作,學校與英國諾丁漢大學合辦臨床藥學專業,與日本千葉大學、日本大阪大學、韓國大邱韓醫大學、美國北阿拉巴馬大學等開展了交換生項目,拓展了本校學生的國際視野。
“進德修業、繼承創新”校訓,凝聚了學校對中醫藥人才培養的根本訴求和殷切希望。今年,正值天津中醫藥大學建校60周年,學校已累計為社會培養了各層次中醫藥人才3萬余人。學校繼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保證“健康中國”戰略的順利實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全體天中人將團結一心、開拓進取、銳意改革,為建成高水平、外向型、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中醫藥大學而不懈奮斗!